文/廖令鹏、彭申华、吴尚泽、肖颖
制造业是大国根基,人才是第一资源。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让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辈出。”与此同时,全国人大代表、小康集团董事长张兴海提案建议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的新闻登上热搜榜,引起热议。确实,近年来,平台经济蓬勃发展,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网约配送类生活服务从业人员规模激增,对制造业工人的“虹吸力”不断加大。
2021年下半年,我们联合有关部门成立调研组,在全国范围内通过问卷调研和一对一访谈的方式,对新兴职业具有代表性的外卖骑手627人、制造业工人782人、制造业龙头企业30余家,以及10余名人力资源中介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外卖配送员群体青年占比高,因工资高、更自由,有近四成受访骑手自制造业流入,且工人流入的意愿保持高位。年轻人进入网约配送类生活服务业,能够促进“稳就业”,便利城市生活,但长期来看,势必会让青年人错失技能储备的黄金年龄段,致使未来职业转型困难,也将拉低整体劳动生产率水平;受访企业普遍反映“招工难”“留人难”,因缺乏足够的人才储备,企业发展受限。为此,建议探索实施柔性职业发展计划,建立健全“服务业转制造业”“零工向技工转型”“产业工人与研发工程师柔性协作”机制,拓宽青年网约配送员走向制造业的成长和发展通道,让他们也能在制造业中取得长足发展,让他们在制造业中闪亮前行,夯实制造业发展基础。
一、青年人选择网约配送行业的三大动因——“高待遇”“自由度”“荣誉感”
随着平台经济迅猛发展,网约车司机、网约配送员等劳动“密集型”和“苦力型”生活服务业吸引了大量青年劳动力,如2020年在美团平台获得收入的骑手达470万。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劳动力短缺、不稳定的形势却日益严峻。根据人社部发布的2021年“最缺工”100个职业,新入选的30个职业中有19个来自制造业。这“一热一冷”值得警惕。
一是追求“高待遇”,外卖配送员工资普遍远超制造工人。调研显示,若外卖骑手工作超400小时月收入可过万元(每天工作13小时以上),同等时长下制造业工人普遍收入4000-6000元,而且有一大部分收入需要靠加班获得。如此大的收入差距,让在岗的工人心动不已。调研显示,96.2%的受访制造业工人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固定劳动合同,但仍有31.4%的受访者有意辞职从事外卖骑手或滴滴司机职业,最主要的考虑因素就是“工资高”。特别是中央《关于落实网络餐饮平台责任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的指导意见》的出台,要求平台规范用工制度、加大社会保障等,正吸引年轻人持续涌入网约配送员队伍。
二是追求“自由度”,骑手年轻人多、近四成来自制造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的职业观日趋多元,制造行业存在的管理严格、工时较长、流水作业等特点,让不少“90后”“00后”望而却步。调研显示,高达78%的受访外卖骑手年龄在35周岁以下,39.1%的受访骑手从制造业工厂转行进入骑手行业,原因包括“打工没前途”“我的工作我做主”“要自由不要坐厂子”等。多名受访青年骑手表示,尽管做骑手风里来雨里去也很辛苦,但感觉是为自己打工,“宁愿顶着烈日送外卖,也不愿看厂里监工的脸”。
三是追求“荣誉感”,制造业对年轻人吸引力日趋下降。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从高速切换到中低速,不少中小企业迫于竞争压力和不断高涨的用工成本,对工作环境等的投入显得力不从心。调研显示,57.6%的受访制造业工人表示对其所在制造业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不满意。一家经营了11年、荣获省级奖项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负责人向调研组反映,以前工厂里的气氛令人怀念,子女等家属还能享有教育、住房等社会福利,有时还会组织工人看电影、跳跳舞,大家以厂为家,归属感、获得感很强。如今的工厂一心忙着赶订单,职业荣誉感缺失,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越来越低。
二、带来三大隐忧——制约技能人才储备、造成职业低端锁定、降低劳动生产率水平
根据人社部2020年8月公布的数据,未来5年网约配送员的需求量约为3000万。青年向网约配送行业集聚的趋势加大,这确实能解决大量青年就业,也便利城市生活,但其天然的低门槛、低成长性,如果过度发展,势必造成人才资源浪费,对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不大,特别是对制造业发展带来冲击。
一是影响制造业企业人才梯次建设,制约技能人才储备。随着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控制住疫情,不少企业订单大增,但却面临人手紧缺难题。几家电子信息制造龙头企业向调研组介绍,现在各大制造业企业常年缺人,有时为了在年初、下半年的用工高峰期招到人,只要能拉来一个人干满一个月,甚至可以给到劳务中介4500-6000元/人的高额介绍费,一些中小制造业企业则因付不起高薪酬,难以招到人甚至倒闭,另外,如果没有比较充足的一线工人,就无法对技能人才进行梯次培养,甚至“技工当普工用”。
二是造成大量青年陷入低端职业路径依赖,造成人才低效浪费。网约配送类岗位大多处于基层、没有技能要求,属于密集型和“苦力型”职业,由于低门槛、创收快等优势,对青年劳动力的“虹吸力”不断增强。此外,在城市生活服务业中,还存在劳动力向中低端行业聚集的趋势,一旦从业者形成职业路径依赖,被低端锁定后就很难再转行。调研显示,外卖骑手学历高中及以上占比48%,大专及以上占比16%。多名国内知名制造业企业人事部负责人受访表示,现在有些硕士研究生都去做骑手,而且全是年轻人,如果年轻人都去送外卖了,实体经济发展就没了“源头活水”。多位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从业者表示,很多外卖员年纪很小,正是技能储备的黄金年龄,现在去送外卖,以后找工作没有个一技之长,想换工作都难。
三是不利于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近几年,我国外部形势急剧变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对我国高科技产业围追堵截,惧怕的就是以华为、中兴等代表的中国高科技企业手中的硬核科技。调研中一些新经济专家表示,生活消费服务性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于工业,对增强国力作用明显弱于拥有高新技术的制造企业,工业劳动力大量向其转移,已经拉低我国劳动生产率水平。调研结果显示,40.6%的受访骑手以前没有,未来也不计划进入制造业工厂。此外,网约配送员还面临接受职业培训渠道不畅的问题,71%的受访外卖骑手表示从未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但高达74.6%的受访者对接受培训的意愿强烈。
三、拓宽成长和发展通道——积极引导预期、实施柔性职业计划,提高产业工人地位
制造业是大国根基,人才是第一资源,长期我们要推动产业升级,采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技术水平和行业竞争力,进而减少雇佣普工,逐步缓解用工短缺问题。但是,中短期仍要重视劳动力短缺对制造业长期发展造成的影响和青年一代整体生产力提高对综合竞争力的影响。
(一)探索实施柔性职业发展计划,建立健全“服务业转制造业”“零工向技工转型”“产业工人和研发工程师柔性协作”机制。
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将该行动覆盖至网约配送类青年群体当中,研究出台适合“零工”的技能提升指导意见及配套政策,形成更加完备的技能人才工作政策制度体系。二是搭建可以灵活学习、操作便捷、形式多元的职业技能培训平台,特别是技能和知识获取、资质管理、就业信息等一站式的线上服务平台。引导龙头制造业企业率先建立与网约配送服务优秀从业者人才数据库,制定专门的职业技能对口培训计划,开展适应制造业岗位需求和发展需要的配套技能培训,建立企业培训与就业服务的绿色通道。三是创新产业工人与研发工程师柔性协作机制。建立研发工程师与产业工人协作平台,在技术研发、概念论证、中试等研发环节,将“实验室”搬到“车间”,鼓励一线产业工人参与研发、互动碰撞,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增强产业工人的获得感。四是引导制造业企业转变观念,建立适应新生代用工市场的柔性化管理措施和组织架构,创造更多灵活多样的用工模式,构建从基础性用工到专业技术型用工岗位的灵活用工体系,形成企业内部激活、外部灵活的人才使用局面。
(二)积极引导预期,树立正确导向,破除工厂做工没前途等老旧观念。
一是凝聚社会各界共识,加强工人权益保护,为制造业企业“正名”。在推行工匠精神、工业文化的基础上,推动制造业工资收入结构优化,更加突出工作年限、经验积累和技术沉淀等因素在工资收入构成中所占权重。二是以用人单位为实际需求方和投入主体,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定向投入,在社区和园区管理方的支持下共建“制造业就业示范园区”。对制造业等重点发展行业给与适当新人择业补贴,充分发挥政策引导激励作用,激发青年投身国家重点发展的制造产业。三是由发改、工信、教育等部门牵头,研究“城市生活服务业从业青年向技工转型”重点课题。提供个性化职业规划和科学指导服务,引导有意愿的青年向制造业甚至更高级技能岗位流动,算好个人职业发展长远账。
(三)提高工人社会地位和行业影响。
在各级人大代表、企业工会、行业协会及其它相关社会组织中不断提高来自一线技术工人的数量和比例。鼓励党建工作部门、公益机构、社会组织等下沉工厂和园区,提供订单式服务。进一步加强对那些工作年限长、有较大贡献或者特殊才华的“工匠”、技工和普工的表彰和宣传力度,树立新时代工人形象。发挥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的引导作用,将参赛成绩作为岗位晋升、积分入户、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的重要依据,激励他们重拾对制造业工种的信心与职业荣誉感。
实施柔性职业发展计划为网约配送员转向制造业
发布日期:2022-03-10 06:01:14 ??所属分类:生活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