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2800字,读完需要8分钟)
中概股信任危机持续发酵,明星公司“秘密”回归港股,继阿里(09988)之后,京东(JD.US)开启了上市倒计时,投资者已经按耐不住了。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据市场消息称,京东或将于5月25日开始新股申购,瑞银、美银与中信里昂将担任主承销商,集资规模预计34亿美元。其实在“瑞幸咖啡”财务作假事件后,就有消息传出包括京东、百度(BIDU.US)及携程(TCOM.US)等明星公司秘密申请港股上市,京东无疑抢先了一步。
京东登陆港股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了,目前该公司于美股的PB值为5.75倍,PS值为0.84倍,PE值为39.9倍,根据阿里巴巴回归案例,预计京东回归港股的估值和美股差距不大。不过京东和阿里还是有差距的,阿里一直处于盈利状态,而京东于2019年才实现首年盈利。
京东回归港股最大的看点,在于2019年的“首年盈利”,这会带来一定的投资诱惑,不过2019年是否是该公司的盈利转折点,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1
成长逐年放缓
我们说的国内三大电商平台JAP,指的是京东、阿里和拼多多(PDD.US),阿里稳固电商龙头位置,拼多多后来居上,从用户数据上已经超越京东。实际上,京东和其他两家在经营定位上存在较大的区别,京东是直营电商,拥有自有库存及物流设施,而其他两家主要为平台电商。
因此,京东的货币化率会比其他两家要高很多,2019年货币化率为27.66%,而阿里(2019财年)为6.5%,而拼多多为2.99%,这两家货币化率均逐年提升,但相比于阿里,拼多多货币化率仍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京东的成长速度要比其余两家慢,以近三年复合增长率看,京东、阿里及拼多多分别为26.2%、54.3%及315.73%。且京东的成长放缓迹象明显,2019年GMV及收入分别增长24.4%及24.86%,较2016年分别放缓34.6个和17.84个百分点。
京东是国内最大的直营电商平台,业务覆盖零售、金融、物流、健康、人工智能等领域,收入板块分为商品销售和服务收入,其中商品销售包括电子及家电和一般的商品,服务包括市场及广告和物流及其他服务。2019年,该公司的商品销售收入占比89%,较2017年下降3个百分点。
京东的服务板块增长还是比较快的,受益于物流板块的高速增长,近三年收入复合增长率为47.32%,其中物流及其他服务达114.2%,在业务中的收入贡献为35.5%,较2017年增加了18.73个百分点。
目前来看,商品销售仍主导该公司成长,该业务近三年收入复合增长率24.06%,和整体收入基本保持一致,而在该业务构成上,电子及家电收入占主导,但贡献有所下降,2019年贡献64%,较2017年下降7个百分点。京东在电子消费行业保持线上市场份额NO1,比如家电市场、手机市场、笔记本电脑及数码相机等,市场份额均超过五成。
不难发现,京东线上商品市场份额较大的主要集中在中高端消费领域,但该公司也在积极探索下沉市场,2019年9月推出了社交电子商务平台京喜,专注于中低线城市。“下沉”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在2019年11月的双十一,京喜的新用户中约有75%来自中低线城市,而Q4的新用户中有70%以上来自中低线城市。
中低端市场要面对来自拼多多的压力,拼多多凭借新品牌计划、大举进军农业领域以及百亿补贴计划等措施,用户数量不断刷下新高,2019年年度活跃用户达5.85亿户,仅次于阿里,新增用户1.66亿户,是京东新增的2.91倍。在每用户年度支出上,目前京东仅次于阿里,但从增长上看,拼多多优势明显。
京东想要在低端市场获得突破口,压力还是非常大的,这也是该公司核心的商品销售板块增速在放缓的原因之一。不过,我们不能忽视京东的业务新增长级,即物流板块带来的收入贡献。
相对于阿里及拼多多,京东自豪的莫过于其供应链体系,建立和运营自己的仓库和物流系统。该公司物流系统载体为京东物流,成立于2017年4月,发展到现在拥有650多个仓库,总面积约1600万平方米。京东物流推出的“211”计划,以及新的冷链服务,对商家都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2018年2月份,京东物流进行了一轮融资,京东出售了19%的股权。物流板块虽然增长较快,不过目前对京东整体收入贡献较低,2019年收入贡献4.07%,预计未来贡献度将持续提升,但增长贡献有限。
2
开始收割盈利
2019年京东实现盈利了,这是其成立以来首个财年盈利,实现股东净利润达121.84亿元,净利率为2.11%,而2018年则亏损24.92亿元。